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我学我讲新思想”理论宣讲获奖作品——《以水利之兴民 昌国运之盛平》

        自古以来,治水就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关乎到国家的繁荣稳定,也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未来。下面我将以基于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三个篇章同大家一起领略治水兴水与中华文明发展之间的相得益彰。

        一、追溯历史脉络,传承治水智慧

        中国古代的治水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先民们最初选择丘陵地带居住以避让洪水。

        到后来《孟子》一书中提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采用了“以疏代堵”的方式治理了洪水,百姓才得以在中原大地上种植农作物。

        进入战国到秦汉时期,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灵渠和都江堰。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都江堰则至今仍然是成都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汉代时期的漕运体系,隋唐的大运河,宋代范仲淹提出的“开渠取直,治理黄河”的思想,元代开凿通惠河,明清的江南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

        这些不仅是古人治水智慧的真实写照,也为后世治水蓝图的擘画带来了启示和经验。

        二、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治水实践

        圣人之治,其枢在水;盛世之治,其枢亦在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治水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治水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的治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当代治水实践的卓越篇章。

        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筑牢水利安全的“铜墙铁壁”

        近年来,我国防洪抗旱工程设施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例如青峪口水库工程、太湖流域防洪治理、海河流域防洪调度,结合灾后水利设施的快速修复、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等等。

        其中,陕西省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与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渭河下游防洪体系,有效解决了渭河瘀积和洪水灾害问题,它的建成大幅改善了泾河、渭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为关中地区农业灌溉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支撑。

        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构建兴利除弊的“蓝色动脉”

        在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方面,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通过引水渠道将长江水引入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解决着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引汉济渭工程就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补充,是陕西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显著代表。在实施引汉济渭工程的过程中,陕西充分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水重要论述,特别是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灾害防治和水生态保护等方面。它不仅是一条输水线路,更是一个集水资源调配、防洪、灌溉、生态补水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对陕西乃至整个国家的水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命之源”

        在复苏河湖生态方面,通过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修复工程,黄河实现了连续多年的不断流,西辽河干流过水长度突破,白洋淀等湖泊的水面面积也得到了恢复和扩大。同时并行河湖空间管控、地下水超采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等等。

        陕西省也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例如延河流域经过大力整治,河水变得清澈;加快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建立健全河湖健康档案;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涉河违建、围垦等重大问题,实现了问题动态清零。这些成果不仅改善了河湖生态环境,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打造智慧治水的“未来模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孪生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水利建设的各个领域,为传统水利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在长江流域数字孪生建设中,模拟了不同治理方案对河道水流、水质等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中,模拟了水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工况,为优化调度和提高发电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陕西,“引汉济渭水利工程枢纽工程数字化智能建造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筑坝技术从被动监测到主动控制过程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引领水资源利用的“绿色转型”

        今年5月1日,《节约用水条例》正式实施,结合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建立受水区节水成效与调水指标挂钩机制,实施“节水型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措施,不仅有效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助于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也制定了“十四五”农业节水行动方案,以提升农业用水效率,缓解区域农业用水矛盾,并有效保护耕地质量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包括桃曲坡水库在内的许多地区,都采用了先进的滴灌和喷灌技术,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浇灌,大大降低了灌溉成本。同时提升居民节水意识,从而在生活中实践节水。

        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确保治水兴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方面,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一系列水利法律法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等等,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陕西省水利部门也积极推进水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水法宣传与培训、河湖“四乱”整治、水资源专项执法及防汛清障等工作。

        水文化创新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水润和谐”的文化传统

        不仅如此,现在许多城市和地区都认识到了水文化的重要性,开始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地的水文化遗产。例如,一些古老的运河、水渠和水库等水利工程,不仅得到了保护和修复,还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近年来,陕西省成功申报了“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省水利厅还与陕西卫视联合举办了“陕西省水文化知识大赛”,启动了陕西省水利遗产、陕西省红色水利遗产、“人民治水·百年功绩”工程项目立牌工作。同时还出版了《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水利纪实》、《关中八惠》等一大批水文化书籍。这些成果不仅为陕西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更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实力。

        这些生动的实践成果仅仅是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中的沧海一粟,但每一个改变都是中国的一张治水名片,都是一部新时代的治水史诗,它不仅流淌于山川脉搏,也同样发生在我的身边。桃曲坡水库——一个新时代千千万万治水工作的缩影。

        桃曲坡水库——渭北旱塬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关中以北地区调水取水困难问题,桃曲坡人历时15年,在渭北黄土高原石灰岩漏水区筑坝建库,引水灌溉,兴水利民。

        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围绕破解资源性瓶颈问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建成了马栏河引水工程,完成了水库补漏与除险加固,从此,铜川人民彻底告别了水荒。

        进入21世纪新时期后,桃曲坡人创新思路,拓展供水业务,与此同时,在充分保证城市、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水保治理和生态建设,形成了“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水利施工、生态产品”四大支柱产业。

        从选定桃曲坡坝址至今,已经历六十年风雨,如今,它仍旧是渭北旱塬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三、展望美好未来,构建水利新篇

        如今,中国的治水思路和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借鉴,中国的技术和装备也在国际上不断地被看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全球水治理贡献了中国治水方案。

        中国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对澳大利亚、以色列等这些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大江大河治理方面的经验不仅影响了世界多条江河的生态修复,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同时,中国通过举办国际水利会议、展览等活动,助推全球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未来的治水事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四、结语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治水之路波澜壮阔,我们经历了从简单防御到科学治理的漫长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与自然水患作斗争到利用水利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变迁,这是中国古代无数治水人的心血和开拓,是新时代水利工作者的传承和创新。今天,我们也将带着这份勇气和担当,共同书写国家繁荣发展的壮丽新篇章。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         地址:陕西省铜川市新区华原东道9号
邮编:727031       传真:0919-3588303       Email:sxstgjyx@163.com       电话:0919-3588308
陕ICP备13002596号         技术支持:西安迪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29-86520092